脊柱内镜技术为颈椎病患者点亮一盏明灯
发布时间:2016-07-28浏览次数:2967次作者:天琪医疗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重,颈椎病的患病人群呈增长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痛苦和负担。众所周知,最新式的脊柱内窥镜——椎间孔镜(直径仅仅7mm)已经在腰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有取代传统开放手术之势,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那么这种新型技术能否给广大颈椎病患者带来福音呢?答案是肯定的。
颈椎病主要分为脊髓型和神经根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占大多数。虽然开放性颈椎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后路的椎板成形术而言,即使成功逃脱了围手术期出血、麻醉、神经损伤等高风险,将来仍有很高的几率发生脊柱节段不稳定、颈椎后凸畸形、颈部轴性疼痛、颈5神经根麻痹等难题。其中颈椎不稳和后凸畸形与开放手术大开大阖的骨性破坏有关,而颈部严重的轴向疼痛通常认为与颈椎后方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密切相关。“开大刀”看似酣畅淋漓,但其对患者的诸多不良影响确是深远的。
目前椎间孔镜已经成功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主要采取前方减压融合的开放手术方法,而后方入路则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尚没有后方入路在椎间孔镜下完成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报道。然而,以上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手术适应症较狭窄,前路手术仅限于单纯的颈椎椎间盘突出,不适用于合并椎管狭窄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后路手术则仅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而且患者还必须全麻,考虑到全麻带来的相关风险,这也一定程度偏离了我们微创的理念。临床上常见的椎板切开术以及椎板成形术,在微创领域是否也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即在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骨和颈部软组织的损伤,达到与开放手术类似甚至更好的效果。最近我们在局部麻醉下为多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了微创椎板切开减压术。在手术过程中,病人完全清醒无疼痛,可以全程和医生进行交流,既可以让医生随时了解病人的情况,也使得病人紧张的心情得到尽可能的放松。一个过去看来非常大的手术就在双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手术全程30~60分钟,术中出血极少,术后伤口7mm,仅仅缝合一针(下表是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的比较)。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术后患者立刻感觉术前的麻木疼痛明显缓解。整个住院时间仅3天,术后病人可以尽快的恢复到之前的工作生活状态中。
三种颈椎后路手术比较
椎间孔镜技术 | MED技术 | 传统开放手术 | |
创伤大小 | 仅为7mm | 20mm | 需打开椎板,需要内固定约60mm |
手术时间 | 20~30分钟 | 120分钟 | 60分钟 |
安全性 | 更安全,视野清晰,可有效避免误操作的风险 | 较安全 | 易出现伤口粘连等,风险较大 |
手术有效率 | 97.5%左右 | 95%左右 | 94.6%左右 |
出血量 | 几乎不出血 | 30~50ml | 200~300ml |
术后疼痛度 | 很轻,几乎没有 | 轻度 | 轴性疼痛较高 |
麻醉方式 | 局麻 | 全麻 | 全麻 |
术后卧床时间 | 1天 | 3天 | 1周 |
住院时间 | 3天 | 4~10天 | 7-10天 |
术后护理 | 很容易,1天后基本可自理 | 较容易,伤口无需引流 | 较复杂,术后需伤口引流等,需6天后方可坐立 |
再次手术率 | 颈椎尚无资料,腰椎低于1% | 腰椎6-10% | 6-10% |
康复时间 | 较快,3~6周 | 比较快,3~6周 | 平均4~12周 |
患者脊髓型颈椎病,三个间隙减压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地,第二天伤口情况。第三天出院。主诉术前步行50米术后三天即可步行300米。
文章来源:北京301张西峰教授